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微雨雷达研究伊宁地区一次大雨过程的雨滴谱垂直演变特征
仝泽鹏, 杨莲梅, 曾勇, 李建刚, 刘凡
干旱气象    2021, 39 (2): 279-28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2-0279
摘要465)      PDF(pc) (3252KB)(1708)    收藏
基于伊犁河谷伊宁站内布设的微雨雷达(MRR)、地面OTT-PARSIVEL雨滴谱仪以及雨量筒观测资料,针对2019年9月30日伊宁地区一次大雨过程,对比检验MRR数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探究降水不同时期MRR的微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仪器观测的降水量较为接近、变化趋势一致,MRR观测的近地面35、70和105 m高度层雨强与OTT-PARSIVEL雨滴谱仪的观测值有较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分别为0.9233、0.9289和0.9186,且当雨强低于3 mm·h-1时,MRR与雨滴谱仪的雨强拟合收敛程度更高。不同雨强阶段,雨滴谱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低雨强阶段,降水初期环境湿度较低、蒸发较大,MRR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液态水含量LWC及雨强Ri随高度降低而减小;降水中期,环境湿度较大、蒸发较小,Z、LWC、Ri随高度变化不大;降水末期,空中水汽和动力条件供应不足,靠近地面Ri明显减弱。中、高雨强阶段,粒子下落速度W较为稳定,而Z、LWC、Ri受雨滴间碰并作用影响较大,整体随高度降低而增大。此次大雨过程主要以小雨滴为主,其平均数浓度占总数浓度90%以上,且随高度降低而减少;中雨滴对雨强的贡献最大,不同雨强阶段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且随高度降低而增大;大雨滴数浓度占比及对雨强的贡献均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一次典型强对流单体对的雷达回波相似性特征分析
邹书平, 黄钰, 曾勇, 李丽丽, 杨哲, 曹水, 柯莉萍
干旱气象    2021, 39 (06): 974-98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6-0974
摘要375)   HTML6)    PDF(pc) (6533KB)(1752)    收藏

基于值相似和形相似相关方法,分析2015年4月30日贵州大娄山脉一次多单体强对流天气过程中2个对流单体对(A、B单体,C、D单体)的回波特征参量随时间变化的一致性特征,并通过时移(相移)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强对流单体与回波特征参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单体对的最大回波强度Zmax、0 dBZ高度H0、45 dBZ高度H45的值相似程度较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值相似程度较差。(2)通过时移技术处理后,2个单体对的特征参量变化趋势一致性更好,相似性程度更高。(3)2个单体对的Zmax和VIL波动周期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C、D单体对H0H45的波动周期一致性更好。(4)导致单体对VIL值相似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体扫层雷达反射率因子Z的大小及Z所在垂直高度的不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云贵高原斜坡过渡带一次大范围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
曾勇, 丁旻, 罗雄, 邹书平, 周筠珺, 李丽丽, 黄钰
干旱气象    2020, 38 (5): 771-78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5-0771
摘要569)      PDF(pc) (3519KB)(1855)    收藏
利用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对云贵高原斜坡过渡带一次大范围致灾冰雹天气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及与降雹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南支槽的稳定维持与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配合,触发了此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2)降雹区域内总闪频次在降雹前后表现出“跃增”、“陡降”现象,且降雹前均出现了2σDFRDT跳跃预警信号,该信号平均超前于峰值信号7 min,两种信号对降雹均具有预警指示作用,且前者优于后者;(3)闪电的空间分布与冰雹云的移动路径基本一致,对冰雹云的移动发展有指示作用,雹区主要位于闪电发生位置的右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伊犁地区一次罕见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
曾勇, 杨莲梅, 张迎新
干旱气象    2020, 38 (2): 290-30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290
摘要460)      PDF(pc) (5461KB)(2065)    收藏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2016年6月16—17日伊犁地区的一次罕见强降水过程,在天气形势和中尺度系统分析基础上,借助WRF模式高分辨率模拟资料对强降水的形成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中亚低槽、高空偏西急流、低空切变线和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多个中尺度云团受伊犁北部天山地形抬升作用,长时间维持在沿天山地区,并持续产生强降水。模拟结果显示,不断移至北部沿天山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单体是造成此次伊犁地区强降水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其发生发展与低空急流、低层风场辐合和地形有密切关系。低空急流增强引起动力辐合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加之地形抬升,使得垂直运动维持并快速发展,并在有利的水汽条件配合下引发低层辐合线附近对流系统加强,导致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出现强降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GRAPES全球模式背景误差协方差水平结构特征分析
王亚华,杨晓帆,曾勇虎,汪连栋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1-0057